就我國節能減排而言,風能、太陽能和其他非化石能源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大幅提高常規能源的利用效率。尋求政策與技術的組合,似乎正成為我國當下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實現節能減排的主要途徑。
2009年6月開始,從節能燈到高效節能空調再到節能汽車,我國政府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,引導產業技術升級,以更積極的姿態與行動謀求低碳發展對策。如今,大幅提高常規能源利用效率的攻堅任務,又落到了電機上。
3月19日,國家發改委、財政部在湖南湘潭召開2011年高效節能電機推廣會,會議要求:2011年,在新增的1.5億千瓦電機容量中,要完成3177萬千瓦的高效電機推廣任務,使其市場份額從不足3%提高到25%;加大財政補貼力度,根據不同電機以及不同電壓等級,補貼標準為每千瓦26元~100元。
在博世、GE、ABB、西門子、SKF、日立、富士等國際電機巨頭虎視眈眈的情況下,推廣高效節能電機的背景是什么,生產技術是否具備大規模推廣與應用的條件,財政補貼能否達到預期效果,電機制造企業和用戶如何抓好落實,能否通過這次推廣促進電機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,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針對這些問題展開采訪。
節省一個“三峽”
電機,又稱“馬達”、“發動機”,廣泛應用于工業、農業、國防、公共設施及家用電器等領域,是國民經濟發展的“基礎件”。
國家發改委提供的資料顯示:目前電機的用電量平均占世界總用電量的40%以上,占工業用電量的60%以上。在我國,近年電機年新增容量達1.5億千瓦,總容量超7億千瓦。去年我國電機消耗電能約2.2萬億千瓦時,占全國用電總量的60%,工業用電量的80%。
“在如此龐大的耗電量面前,一個嚴峻的現實是:相對歐美市場上均為高效或超高效節能電機,我國電機基本為普通電機,高效節能電機市場份額不足3%,電機系統整體運營效率比發達國家要低20%左右。”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接受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采訪時稱,“如果只把每年新增的電機及拖動系動更換成高效節能電機,每年就可節電超1000億千瓦時——超過三峽電站全年的發電總量,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億噸!”
普通電機的高耗能,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,而我國雖為電機制造大國,且掌握了高效及超高效節能電機生產技術,但從整體看,我國電機行業的競爭力仍然較弱。2010年,我國2400家電機制造企業電機總產量為2.2億千瓦,總產值雖超過600億元,但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11家,85%的企業年產值小于3000萬元。
“雖為全球電機制造大國,但主要是生產附加值低、能耗高的普通電機,能效標準在三級或三級以下,現在,歐盟已把電機能效限定值提高到二級,而美國則把最高值一級作為其市場的準入值,這使我國目前的電機能效水平與國外的差距進一步擴大。”南車株洲電機公司總經理胡洋稱,“如果我們不奮起直追,迎頭趕上,差距會越來越大!”
產品“叫好不叫座”
既是戰略性產業,又事關節能減排重點抓手,兼具廣闊市場前景,中國高效節能電機產業為何沒能充分發展呢?
經記者調查獲悉,受研發投入大、制造成本高等因素影響,高效節能電機價格居高不下,市場售價比普通電機一般要高出20%,部分甚至超過了50%,導致許多投??者產生“節能不節錢”的觀念;電機一般作為中間產品,主要為風機、水泵、壓縮機等主機配套,而主機企業和項目建設單位不是最終使用者,關注成本多于關注效率,高效電機效益難以向下游環節傳導,市場呈現曲高和寡、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市場尷尬。
另外,信息不對稱、觀念錯位、市場不規范、節能意識不強等也成為推廣障礙。
解振華說:“從國外經驗看,歐美等發達國家主要采用財政補貼方式來支持高效電機發展。例如,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采用定額補貼或從節電費用中給予補貼的辦法?,F在美國已全面普及高效電機。”
具體針對高效節能電機推廣工作,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對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透露:“近年來,多位中央領導對高效電機的推廣應用做出重要批示,要求加快推進高效節能電機的推廣應用,并指示財政部、發改委抓緊研究******激勵政策。”
實際上,過去兩年,我國在高效節能產品推廣上積累了經驗。中央財政安排162億元,支持推廣高效節能空調3400多萬臺、低汞含量節能燈3.62億只、節能汽車120多萬輛等,實現年節電200億千瓦時,減排二氧化碳1400萬噸。高效節能空調的市場占有率從推廣前的5%上升到目前的70%以上,節能汽車市場份額從7%上升到30%以上。這些都為推廣高效節能電機提供了借鑒。
“去年6月,財政部和發改委將高效節能電機納入惠民工程,采取財政補貼方式加快推進,發布了兩批目錄,共52家企業,但推廣工作進展不大,重要原因是補貼標準偏低,沒有形成合力,市場采用觀望態度,推廣工作陷入僵局。”張少春稱,“基于此,財政部和發改委多次召開座談會,調研成本變化和市場情況,摸清了推廣障礙和存在的問題,因此就有了這次‘大補’政策。”
|